进入主站
About Us
首页 > 中心概况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ABOUT US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1962年成立于湖南长沙,其前称为地质部中南地质科学研究所,1966年搬迁到湖北宜昌。随着国家机构调整和单位隶属关系变化,单位先后更名为地质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国家地质总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地质矿产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质调查中心(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2009年主体搬迁到武汉,经中编办批复,2009年11月更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2017年5月更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目前为武汉、宜昌两地办公。

中心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正局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全国六个大区地质调查中心之一。主要承担中南地区地质调查、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相关综合研究工作,承担区域内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和监管工作,承担地质调查资料和数据的社会公益性服务工作。

工作区域主要包括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区)。在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工环地质和境外地质调查与岩矿测试分析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科学积累,成果丰硕;地层古生物、同位素地球化学、花岗岩地质研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中心成立以来,承担国家和地方各类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项目1100 余项,发表论文2700 余篇,出版专著240 余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近200项。主办有地学类杂志《华南地质与矿产》(季刊)。

主要内设机构包括8个综合管理部门:办公室、科学技术处(项目管理处、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办公室)、财务资产处、装备处、人事教育处、监察审计处、党委办公室(群团处)、安全和保密处;12个技术业务部门:基础地质室、矿产地质室、能源地质室、环境地质室、灾害地质室、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指导中心、地层古生物室、境外地质室、勘查技术方法室、岩矿测试室、同位素地球化学室、地质信息室;3个服务部门:离退休干部处、后勤管理处、宜昌基地管理处。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南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公室内设规划处、技术处、经济处、成果处。

中心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重要科学研究与管理服务平台,主要包括:自然资源部三峡宜昌地层古生物野外观测研究基地、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中央地勘基金中南项目监理部、自然资源部中南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非北非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古生物与生命—环境协同演化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花岗岩成岩成矿地质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南地质资料馆等。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与美国、俄罗斯、德国、丹麦、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英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苏丹、利比里亚、摩洛哥、几内亚等国家地学机构保持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业务合作关系。2005年实施地质工作“走出去”,在非洲、东南亚10多个国家开展地质矿产调查与研究,取得丰富成果。中心境外地质调查科技人员已经成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境外地质调查、商务部援外地质工作的重要力量。

目前,有在职职工310人,其中博士79人、硕士127人、本科92人;高级职称139人、中级职称121人;有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第一批)1名、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第一批)1名,局“李四光学者”(卓越地质人才)1名、杰出地质人才2名、优秀地质人才4名,局十大杰出青年2名,入选局“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3人,湖北省2018年先进工作者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离退休职工251人。

中心秉持“服务经济社会创一流,发展地质科学攀高峰”的科研精神和质量方针。2001年以来,中心连续九届十八年获湖北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04年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产勘查项目管理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获"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7年获国土资源部尊老敬老模范单位荣誉称号。